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

宽视场全天X射线成像监视器WF-MAXI

时间:2017-03-02  来源: 文本大小:【 |  | 】  【打印

 

宽视场全天X射线成像监视器WF-MAXI用于探测和定位包含引力波事件(诸如伽马暴和超新星等)电磁对应体的X射线瞬变现象WF-MAXI的显著特征是覆盖0.7keV1MeV的宽能量范围,有大视场(大约全天25%),由软X射线大立体角相机SLC(0.7~12keV)和硬射线监视器HXM(20keV~1MeV)实现。

 

1. 科学目标

国际空间站ISS)的宽视场全天X射线成像监视器WF-MAXIWide-Field Monitor of All-sky X-ray Image)是用于探测和定位X射线瞬变源的载荷,具有大视场范围FOVfield of view)(大约全天的25%),覆盖20keV1MeV能量带宽,可监视全天空。其特点是具备很强的从X射线瞬变源探测软X射线光子(<10keV)的能力,定位精度约0.1°。低于10keV的大FOV瞬变源搜索仅有少量卫星(如HETE-2MAXI),因而在高能天文领域有很大发展空间。

WF-MAXI最具挑战的目标是在引力波GWgravitational-wave)事件(例如伽马射线暴GRBsgamma-ray bursts)和超新星(如核坍缩型SNe))电磁对应体的X射线瞬变,这些现象有望在21世纪10年代末由下一代引力波GW望远镜首次直接探测(例如先进LIGOVirgoKAGRA)。然而,GW望远镜定位太过粗糙(大约10°),很难关联GW源和已知天体,并/或测量其距离,判断其物理起源。软X射线为我们提供了希望,兼顾了源高能量密度,但尚未实现足够的灵敏度和拍频全天监视。如果WF-MAXI探测到GW事件,定位精度将达到0.1°。随后,WF-MAXI向国际天文界发出警报,将引导后续X射线、光学、红外观测(例如ASTRO-HSubaruTMTJWST等),测量其距离并研究环境和起源。

一部分GW事件起源于致密双星并合源,如中子星、恒星级黑洞和中等质量黑洞。尽管期望GW事件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,在表1中给出了利用现有大视场X射线天文台观测的GW事件预期探测率,假设一年发生10GW事件。WF-MAXI与现有天文台相比,有最高的GW源探测能力。

1现有X射线天文台的GW源预期探测率

任务

FoV[%]

ratio to 4πstr

运行率[%]

GW事件预期探测率[/]

X射线灵敏度(低于10keV

Swift/BAT

11

80

0.88

N/A

MAXI

2

40

0.08

Integral IBIS

0.2

100

0.02

N/A

WF-MAXI

25

70

1.67

针对GW事件和活跃天体,如中子星双星、黑洞双星和活动星系核AGNactive galactic nuclei),WF-MAXI探测这些活动的开始,向世界天文学界发送警报(例如Astronomers Telegram)。此外,WF-MAXI也探测短高能瞬变源,如伽马射线暴GRBs、潮汐分裂事件、短软X射线瞬变源(如恒星耀斑、新星ignitions、超新星冲击爆发)。

2. 任务仪器

WF-MAXI有两个主要仪器,X射线大立体角相机SLCSoft X-ray Large Solid Angle Camera)和硬X射线监视器HXMHard X-ray Monitor),用于在0.7keV1MeV宽能量范围探测X射线光子。SLCHXM的四个模块安装在载荷四个不同角度,覆盖全天约25%,如图1所示。

 

1 WF-MAXI载荷结构图

SLCHXM分别对0.7~12keV20keV~1MeV能量范围敏感。两台仪器共享同一FoVSLC在定位X射线瞬变源中扮演重要角色,精度约0.1°,而HXM主要用于宽X射线观测伽马暴GRBsGRBs光谱可由两个幂律函数平滑相连来表示,也称为Band函数, vFv空间峰值能量EpeakGRBs的一个基本量。由于Epeak覆盖范围从几keV到几MeVHXM20keV1MeV确定Epeak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结合SLC,甚至连称为X射线闪变的软GRBsEpeak,都能在低至几keV能量范围确定出来。

2.1. X射线大立体角相机

SLC具有探测和定位各种软X射线(<10keV)瞬变源的能力,包括可能的GW对应体、伽马暴GRBs、超新星冲击爆发、潮汐分裂事件、新星ignitionX射线爆发、活跃星系核AGN耀斑等。在此能量范围,许多X射线特征线(如氖、镁、硅、硫、铁)可用于追溯起源环境或爆发机制,而这些可由CCD仪器能量分辨率判别。由于编码掩膜Coded mask能获取大视场范围,没有太多技术难度,因而将其用于定位。

固定在国际空间站ISS平台的CCD相机像场以约0.1°/s角速度在天空运动,需要在短于1s(例如0.1s)时间内读出图像数据,获得约0.1°的位置精度。因此为快速读出,使用CCD一维图像,时间精度0.1sCCDs垂直排列在两个方向组成CCD平面,分配以XY坐标。因此,SLC每个模块在XY方向包含两组CCD阵列,一对编码掩膜,一部分电子学驱动和读出CCD图像数据,一个机械冷却器和底架,如图1所示。相机模块为380mm × 250mm × 220mm(不含机械冷却器)

SLC采用16CCDsHamamatsu),有效面积293cm2,大于MAXI/SSC。该CCDASTRO-H/SXI中所开发的型号相近,但有微小改变,包括像素格式、PGA封装(而非引线接合),添加基准符号用于编码掩膜与CCD表面处理的准直。CCD表面覆盖着150~200nm的铝,阻挡来自光源的光和来自明亮物体的散射光。两边镀有黑色着色剂,防止红外光透过硅CCD芯片。此外,将镀有聚酰亚胺层的薄铝安在相机窗口,阻挡进入热量、反射的太阳光,以及上层大气的He II极紫外线。

任务的关键是国际空间站ISS载荷冷却16CCD芯片至100℃,确保CCD性能。由于WF-MAXI没有姿态控制系统,载荷每轨运行将受到太阳光照射。没有空间让散热器一直朝向深空以释放热量。正在进行SLC热模型开发,可行性验证也已基本完成。CCD热量主要源于CCD封装软电缆间电导、底座支撑脚、总线接口冷却板和软电缆辐射,而CCD自身的热生成却很小。考虑这些热途径,可以达到CCD目标温度。然而,四个机械冷却器消耗了大量功耗(>300W)。电导率归因于诸如CCD柔性电缆的临界热路径(例如使用细导线),或通过提高CCD暗电流(例如CCDs上的表面处理)来放宽所需温度,更进一步的电导率设计研究也在进行之中。特别是机械冷却器所需的热负载估算为5.2W,计划用原型模型(如图2所示)验证该热模型。

2 SLC机械冷却器的原型模型

2.2. X射线监视器

HXM作为WF-MAXI的第二个科学仪器,用于测量能谱,以及20keV1MeV短瞬变事件的光变曲线,并提供伽马暴GRBs触发。

HXMCe-doped Gd3Al2Ga3O12(Ce:GAGG)闪烁器和雪崩二极管(avalanche photodiodeAPD)的24通道阵列组成,覆盖了硬X射线带,有效面积达120cm2(如图1所示)。为了获得更高信噪比S/N和探测更高能量光子,选用Ce:GAGG晶体,缘于其高光产率(46,000 photons/MeV)和密度(6.63 g/cm3),其闪烁光在520nm达到峰值,正好与硅光子探测器的灵敏度相匹配。通过使用被动热结构或者热电冷却器,在20~0℃运行,可以达到20keV的低能阈值。

采用Hamamatsu Photonics飞行验证的逆向型雪崩二极管APDs,像素大小5 × 5 mm2,用于探测Ce:GAGG晶体闪烁光。雪崩二极管APD具有低噪声性能,在Cube-Sat(Cute-1.7+APD II)(曾作为辐射粒子监视器在极轨工作5)已证明抗辐射性。该技术也曾用于微卫星TsubameASTRO-H。众所周知,APDs增益取决于温度和偏压,在HXM系统APD增益取决于温度,可通过调节偏压进行控制。

发展了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,专门用于APDs信号模拟放大。该LSI包含32通道模拟放大器和AD转换器,芯片大小为4.8×8.4mm2(如图3所示)。为了快速开发,基于Hirokazu Ikeda教授Open IP项目和十年来技术储备,采用了充分研究过的0.35μm CMOS技术。由于APDs探测器电容大(约100pF),其电容噪声对于低能阈值(约20keV)探测X射线光子显得至关重要。因此,设计了模拟电路来抑制电容噪声(例如,提高跨导、扩大输入FETs栅面等)。表II显示了所开发LSI的性能,其获得的一个光谱如图4所示。可以清晰探测到32keV的信号和662X射线,能量分辨率FWHM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)分别为28.0%6.9%32keV X射线探测表明,HXMLSI的低噪声放大几乎已达到更低的20keV能量阈值。

 

3专为处理APD信号开发的LSI(HXM)LSI包含32通道模拟放大器和AD转换器,已实现噪声抑制设计

2 HXMLSI的规格和性能

通道数

32

动态范围

0~300fC

非线性

<4%

触发峰时间

0.5μs

光谱峰值时间

3μs

等价噪声电荷

~2400e

电源供电

±1.65V

电力功耗

~100mW

 

4  137Cs能谱(耦合Ce:GAGG晶体闪烁体的逆向型APD(S8664-55))

 

 

文献来源:Makoto Arimoto, Nobuyuki Kawai, Yoichi Yatsu, et al., Wide-Field MAXI: soft X-ray transient monitor. 5th Fermi Symposium : Nagoya, Japan : 20-24 Oct, 2014.

版权所有 ©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科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 备案序号: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6号
单位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邮编:100094 联系电话:010-82178814 E-mail:lsu@csu.ac.cn